大自然行者
探访居延海
大自然行者专业号 | 2009-11-4

带着对居延海这一沙漠湿地的好奇之心,一路艰辛,风尘仆仆,长途驱车于2009年9月28日赶到额济纳旗。额济纳旗,古为居延地。居延是古匈奴居延部落居住地,元朝又叫亦集乃。300年前,土尔扈特人东迁于此,始称额济纳。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为达来呼布镇。第二天晨曦初现,我们就驱车从达来呼布镇向北直往称为苏古淖尔的东居延海。

我们沿着沙土路颠簸而行,到了居延海边。沿途可见大片柽柳丛在风沙中抗争,每一株柽柳都坚强地挺立着。从泥土板结的地表看,这片区域过去应离水泽不远。遥望额济纳河岸边,一洼洼胡杨和柽柳气象峥嵘,精神饱满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额济纳河

 

穿过沙漠,一眼望见碧波荡漾的苏古淖尔,像蔚蓝色的明镜一样耀眼。黑河800多公里征程,最终就停泊在这片流沙之中。虽然东居延海在1992年后就干涸了,但通过2001年开始的生态输水,如今的苏古淖尔已经重现碧波滚滚的景象。

到了湖边,但见湖滨芦苇密生,芦花飞舞,鸟翔天际,鸭浮绿波,碧水青天,缀以芦草风声,好一个天上人间,忘尽长途戈壁之苦。我直惊叹于茫茫沙漠中的这一片天堂般的绿洲,这一洼水草丰美的湿地,这一宁静的世外桃源。晨曦洒满整个湖面,芦苇丛被映得金黄一片。逆着朝阳望去,芦花晶莹透亮,真如童话世界。赤脚踩过浅水,进入芦苇世界,嗅着芦苇的清香,感受沙漠湿地的神奇。

  

  

 

 

 

从东居延海管理所乘快船进入湖心,碧波荡漾,一路惊起水鸟群飞。一丛丛芦苇向身后闪去,冷风拂面,看远处芦苇带与沙漠交接,真正体会到水沙一色的绝景。站船头,一路拍照,一路遐想,居延海的过去、现在和将来。

 

 

 

 

唐代诗人王维对居延绿洲有如下描述:“单车欲问边,属国过居延。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。萧关逢候骑,都护在燕然。”“居延城外猎天骄,白草连天野火烧。暮云空碛时驱马,秋日平原好射雕。”唐杜甫写到:“弱水应无地,阳关已近天”。

居延海在春秋、汉、唐时期的历史典籍中就有多处记载并出现多首吟写居延海的诗歌,表明居延海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广阔的水面,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、文化。《尚书·禹贡》曰:“导弱水至于合黎,余波入于流沙”。《地理志》曰:“流沙在居延西北,名居延泽。经过疏浚,九川涤原”。《史记》记载:“羌谷水自合弱水,又西经合黎山,折西北流迳沙碛之西,入居延海。”

居延泽又被称作居延海,是古代额济纳地区著名的内陆湖泊。古居延泽一带原先是水草丰美的地方。良好的生态环境,吸引了匈奴人到来,匈奴人中的居延部在此放牧,居延海因此而得名。

居延海的源头为黑河(古称弱水),黑河源于祁连山。黑河在额济纳旗巴彦宝格德地区狼心山前又分为东、西两条大河,一条叫额济纳河,一条叫坤都伦河,两条河在尾闾形成两个湖泊,俗称东海、西海。这两个湖泊与古居延泽在远古时期连为一体,称居延海,是我国西北最大的内陆湖泊。

居延海的面积曾达2600多平方公里,到秦汉时期尚有726平方公里。东、西居延海水域面积上世纪50年代还分别有35平方公里和267平方公里。1960年代,多处泉眼和沼泽先后消失,地下水位下降,西海于1961年干涸,东海1992年干涸。至2001年2月21日,进行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以后,实施生态输水,让东居延海重现碧波滚滚的景象,但西海依然干涸如故。据了解,额济纳旗每年人、畜、草、树所需的水资源大约为10亿立方米。然而实际上只能得到2亿多立方米。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,牧民只好将全部河水都引入牧点附近的草场。居延海位于额济纳河末端,由于上游河水被引入草场灌溉,几乎没有什么剩余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居延海走向干涸、消失,是必然的结果。

现在的额济纳很难找到湖泊沼泽,干旱笼罩着额济纳。黄沙弥漫,胡杨林、柽柳丛在干旱中挣扎,让人感到凄凉。水是生命之源,无论是人类或其它生物和草场,都离不开水。古居延泽的干涸消失,导致附近森林草地的衰退,形成了戈壁沙漠,原先的居延绿洲几乎完全消失。额济纳是河西走廊的屏障,保护额济纳,也就是保护河西走廊。

    为了不让绿洲变成戈壁沙漠,为了额济纳胡杨林的永远美丽,我们一定要警醒,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处理好黑河—额济纳河水的科学分配及居延海的生态用水问题。
    居延海的美是一种让人伤心的美。在黄沙弥漫的荒漠,顽强挣扎着那一汪碧波和水草,沙漠逐渐逼进,湿地在退却,自然之肾在萎缩。其实,在欣赏居延海美的同时,更多的是一种隐忧,一种心痛的感觉。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